每一次心中涌起对了解人文精神的渴望时,我总会担心对它的误读,就像面对巨人时心底萌出的那份胆怯与敬畏。但是在翁贝托•埃科看来,误读就是对阅读的解构——绝对不要怕走得太远,即使阐释得有些过度。所以,当你鼓起勇气拿起这本书时,不需要补充艺术和人文背景,带上你的想象力就行了。但是,当你一旦知道这些艺术形式(绘画、雕塑、建筑、版画复制、摄影、电影、音乐、舞蹈、戏剧、诗歌和散文,等等)都归属于人文学科的表达,这里面大量涌现的,表面上风格迥异又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东西,仅仅依靠想象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灵魂的博学和洞察。
如菲利普在本书开篇时所言,每一个人都必须发现真实地表达其内在生活的意义,每一代人都需要重新定义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书中举了两个例子。一是伍迪•艾伦2011年的电影《午夜巴黎》,失意的小说家吉尔惊奇地发现,当午夜的钟声敲响,你可以在巴黎任何一个街角坐上一辆汽车穿越时间,从而进入20世纪20年代旅居巴黎的艺术家们的空间,与菲茨杰拉德、海明威、达利、毕加索、马蒂斯、艾略特等人共饮畅谈。吉尔在这种穿越中发现,他可以崇拜文学传统所取得的成就,但最终他必须凭借自身在自己的时代创造他自己。另一个是美国歌手、词作家Lady Gaga,她用一种很夸张的风格把意大利歌剧的浮夸风格与通俗艺术的滑稽智慧结合起来。关于自我,她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我上过天主教学校,但却是在纽约的地下发现我自己的。”这两个例子都是强调自我的重要性,当肉身的自我和精神的自我相遇,一半活在另一半之中,作为公共空间里的私人形象才得以确立。这很抽象。但在卡拉•沃克的诘问中,一切又变得具体起来:“在包裹我的这层皮之外,我是谁?”
英语中有一句谚语,“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略有区别的是,不是所有的路都是通衢大道,充满鲜花与掌声,总会有一些路比较难走,布满荆棘与坎坷。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路去走,要看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然后作出选择;当然中间还可以作出改变——同样取决于每个人对主观意志与客观实际的碰撞与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