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之作,大都用词平易近人,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更是深切地感受到如此。当谈到北方人爱吃生葱生蒜的时候他用“吃油饼就蒜”,不是吃油饼加蒜,也没有说一口蒜一口油饼,而是“吃油饼就蒜”。我们看来,这样的说法不够书面,对于不知道的人也难以理解。但是,汪先生就这么真实描述出来,读到这里的时候,作为北方人的我,脑子里已经浮现出那种极其畅快的场景。如果换了文雅一点的说法,我怕是要好好琢磨一番才能理解意思。以点概面,汪先生的这本散文集,真真地写了自己的感受的同时,也很地道地表现了民间百姓的淳朴。
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开篇是自报家门。我读过的书中,像小说传记之类的,一般都是编者在前言部分给作者来一个生平简介,取得了那些成就,而这本书却选取作者对自己的描述作为一个开篇,显得亲切、不浮躁,我想也更符合汪先生的风格。他讲道“我采取这种办法,也是为了图省事,省得麻烦别人”。
作为一个吃货,我更钟爱汪先生的美食人生这段部分。汪先生出生于江苏高邮、后在西南联合大学读中文系、食物方面更多地介绍了昆明云南和自己家乡的美食,当然也有四川的豆花、内蒙古的煮全羊等,也描述了各地人的喜爱偏好,例如山西人爱吃酸菜、四川人爱吃辣、北方人爱生吃葱蒜等,这完全就是一份美食谱和各地美食攻略呀!
文中最后一部分是忆往怀旧,我听着标题感觉心情就沉重了起来,汪先生写了与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学着父亲,他和自己的儿子也沿用了这种相处之道,文中汪先生描写到自己想抽烟喝酒,父亲会在喝酒的时候给他也倒一杯,每次从包里抽出的是两支,而自己对儿子恋爱“闻而不问”,用幽默的形式写出了父子之间关系的亲密无间。同时,汪先生也写了其他的亲人以及自己的老师沈从文先生“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还有金先生和老舍先生,用不严肃、不沉重手法尽现了一个人风格、特色,同时让人深深地感受到汪先生对其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