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想录》主要是巴金先生的“随想随记”,其中包含着对多位已故朋友怀念的文章,譬如怀念胡风、怀念鲁迅先生、怀念靳以等等,也有部分为杂志约稿,更多的,是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追问和忏悔。
在读《随想录》之前,我个人认为可以去读一些巴金先生早期的书籍,也更方便从中窥探到他在经历了巨大变故之后心灵发生的重大变化。在《激流三部曲》与《爱情三部曲》中巴金先生笔下人物的精神风貌,和《随想录》中那个狠心剖析自己内心的老人是截然不同的,但我认为,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值得尊敬的。
《随想录》总体而言,是这位老人对自己心灵的无情拷问与自我忏悔。在这其中,也必然包含着他情感上的后悔与痛定思痛,然而面对这些血淋淋的伤疤,巴金先生的决定是:“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因此,即使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巴金先生一遍又一遍鞭笞着自己的心灵,他也依然很坚定执着的写下去。
《随想录》一共有五部,它并不是一个很容易看完的作品,内容零散、分散,没有完整的故事主线,但是却字字深刻。它由知识分子的忏悔始,重新提出了知识分子应该坚守的良知和责任,倡导了对“五四精神”的回归,具有强大的力量。
巴金先生用自己流血的灵魂,确立了知识分子的当代精神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