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大学图书馆
跳转到主要内容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百年川大历史文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月31日晚,以“活力川大 ‘典’亮未来”为主题的四川大学第七届“经典守护者”中华经典美文诵读大赛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华活动中心二楼演播厅举行。校纪委、监察专员办、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校工会、校团委、人事处、离退休工作处、图书馆、海外教育学院、四川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单位领导、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本次决赛邀请到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肖薇,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朱姝,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戏剧导演付文芯,校工会副主席冷泠,四川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朱莉担任评审专家。
自活动开展以来,共收到投稿138份。经专家组评审,共25件来自川大师生的优秀作品入围决赛。图书馆馆长兰利琼在致辞中鼓励广大学子深入阅读经典古籍、鉴赏优秀文艺作品、学习文化名家论著,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在浓郁的书香浸润中开阔文化视野,积淀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
四川大学第一幼儿园以及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联手献上的开场表演《趣说成都》趣味十足地展现了蜀地文化的独特魅力。来自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特邀表演嘉宾Christian Steinert(史隽森)朗诵《不朽》,致敬了中国革命先烈们不朽的英雄精神。
决赛现场,教工组作品《我是一艘船》《月光下的中国》《时间的入口》回忆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浩瀚历史,表达了深深的赤子之情,为祖国75周年华诞献上赞歌品。《医路廉心,行稳致远》《你要写华西》彰显了医务人员清廉公正,讲述了川大人的初心与宏愿、责任与担当。学生组中,《红船扬帆起》《有一首歌》等作品溯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先辈的初心梦想和寻路历程,再现了百年前那段激情燃烧、青春无悔的岁月。原创作品《百廿川大,百年荣光》回溯川大悠悠校史,探寻川大精神脉络,展现了新一代川大人的精神风貌。《赤壁赋》《沁园春·雪》《寻李白》等作品用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演绎,让现场观众充分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篇目的隽永韵味,感受其崭新的生命力。
经专家评委现场评审,教师组《月光下的中国》《时间的入口》作品获特等奖,《诗意中国》《遥忆屈原》作品获一等奖,《你要写华西(原创)》《木兰辞》《我是一艘船》《医路廉心,行稳致远》《大江大河》作品获二等奖。学生组《红船扬帆起》《就是那一只蟋蟀》作品荣获特等奖,《诗意中国》《赤壁赋》《寻李白》《有一首歌》作品获一等奖,《百廿川大,百年荣光》《中国话》《美哉诗经》《我的南方和北方》《月光下的中国》《我用残损的手掌》《读中国》《沁园春·雪》《清廉颂》作品荣获二等奖。
大赛教工组特等奖获得者郑格分享了她和大赛的故事:“从首届经典美文诵读大赛开始,这已经是我第三次参赛了。七年来,我从一名学生变成了一位老师,诵读大赛也举办得越来越好。中华文化的优美隽永流淌在经典作品里,‘川大好声音’让这无与伦比的美好更加动人。”她的搭档曹真明表示:“选择《月光下的中国》作为参赛作品,是希望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这首现代诗,表达对祖国的深情礼赞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学生组特等奖获得者李烁舟谈到:“《红船扬帆起》这篇作品以红船为象征,讴歌了我们党从弱小到强大的光辉历程,深深地打动了我。红船作为我们党的摇篮,承载着我们党的初心和梦想。我希望通过我的诵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感受这份情怀。”
四川大学“经典守护者”中华经典美文诵读大赛自2018年正式创办以来,连续举办七届,大赛覆盖全校师生,辐射社区社群,逐步搭建成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教职工同登台,街道办、中小学幼儿园、公共图书馆齐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语言文化交流平台,累积收集优秀朗诵作品近1000件。大赛依托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突出的人才优势,面向师生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读鉴赏交流平台,逐步建成具有高校特色的四川大学语言文化特色资源数据库,为大众提供更为便捷的语言文化资源获取和学习交流渠道。大赛还借助校内相关师资力量组织开展赛前系列培训,以赛促学,提升参赛者的艺术修养和文化自信,助力人才培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做出更大的贡献。
(供稿:研究发展中心 卢子豪 张芷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