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大学图书馆

“发展历史的精神” ——“明远读书会”第七期“郭沫若代表剧作《屈原》《棠棣之花》”线上顺利举行

“发展历史的精神” ——“明远读书会”第七期“郭沫若代表剧作《屈原》《棠棣之花》”线上顺利举行

撰稿
文献服务中心
发布
党政办公室
审核人
杜小军
发布时间
2020-12-02

11月20日晚7时,由四川大学图书馆主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华文化读书会协办的第七期明远读书会在线上举行。20余名同学会聚云端,参加了阅读分享活动。

本期读书会的阅读书目是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郭沫若曾说:“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秉承这样的创作理念,他的历史剧既源于历史,又融入艺术的想象,是历史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明远读书会1.jpg

同学们参加线上读书会

本期的主讲嘉宾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9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任杰。他给同学们带来了题为“史剧创作与抗战建国——浅谈郭沫若的《屈原》和《棠棣之花》”的读书报告。任杰的读书报告分为三个部分:郭沫若印象;抗战时期的郭沫若及其创作;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的形式与内涵。每一部分都融汇了丰富的史料和独到的发现,启发大家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郭沫若,认识郭沫若创作历史剧的时代语境和初衷。尤其是第三部分对《棠棣之花》版本流变的梳理,对《屈原》《棠棣之花》内在美学意涵和现实针对性的揭示,以及艺术形式的分析,都给人以知识和思考。对剧作的症候式分析,更敞开了剧作研究的新思路。

明远读书会2.jpg

任杰的分享

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就“《棠棣之花》中增加聂嫈和春姑的情节是否与当时的女权主义运动有关,体现了郭沫若怎样的女性观?怎么理解郭沫若在《棠棣之花》中将前几幕场景设在‘淫风流行’的地方,是为了突出教育的目的吗?这样安排是否突兀?为什么郭沫若在《屈原》中大量使用语气词,这与《楚辞》的影响有关吗?”等问题与任杰展开了交流。同学们的问题,有的颇有研究价值,可以引出更多的话题,这体现了明远读书会这种“阅读一思考一交流一再思考”的形式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借古抒怀以鉴今”,这是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心境写照,今天我们阅读讨论他的历史剧,也是完成了一次历史抒怀之旅。



文:文献服务中心康莉蓉

图: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华文化读书会徐晓雅等

Baidu
map